公司的市场规模和技术实力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公司是国内重要先进铜基材料研发和制造基地、安徽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根据2017年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综合排名,公司位于2017年(第三届)中国铜板带材“十强企业”第一名。公司致力于高精度铜合金板带材、精密铜合金线材和铜导体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光伏能源、汽车线束、LED和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优质的工业材料和服务。公司2017年实现高精度铜合金板带材产量16.84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65%,稳居全国第一位,与第二位差距进一步拉大,并进入全球前三位。公司废杂铜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行业第一,废杂铜使用占比全国同行业最高,“废铜生产高精密铜合金产品资源化处理技术”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未来国内优秀铜基材料企业面临广阔发展空间。2017年中国各类铜材产品生产总量为1722.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已经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位,同比增长4.5%,其中:铜合金板带材总产量174.5万吨,同比增长6%,明显高于其他铜材产品增长幅度。铜基材料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行业,由于其性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全球发展空间巨大,国外铜材制造企业虽然产能大,但全球铜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外铜材制造企业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铜材制造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越来越强。随着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的兴起,给铜基材料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同时由于国内铜基材料制造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行业内优秀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行业横向整合已是大势所趋。
在高端热工装备及新材料领域,公司技术成果累累。除铜基材料以外,公司还致力于超大型、超高温、全自动、智能化及特种高端热工装备的研发制造,重点面向各类碳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高端真空热处理、粉末冶金以及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等新材料的研发和制造,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热处理技术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汽车、船舶、轨道交通、新能源、家电、电子信息等领域。顶立科技是国内为数不多进入高端市场、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之一,销售规模、技术水平、盈利能力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攻克了长期制约我国高端热工装备及新材料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目前公司已经申请和授权专利232项,其中发明专利112项,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公司在超高温(3000度以上)热工装备领域绝对领先,是国内唯一具有碳及碳化硅复合材料热工装备、高端真空热处理系列装备、粉末冶金系列热工装备三大系列且均保持领先的高端热工装备企业。公司拥有军工四证,是武器装备承制一类企业,是中国航天航空的战略合作伙伴。2017年,公司高端热工装备及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较上年增长35.90%,毛利率高达52.27%。目前我国热处理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年收入1亿元以上的较大规模设备制造企业约10家,顶立科技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
高端热工装备及下游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面临新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转变增长方式、提档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大运载火箭、航天飞机、航天飞行器、C919大飞机等大项目的实施,为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此外,高端热工装备应用领域从金属材料拓展到非金属材料,如碳纤维材料、精密陶瓷材料、玻璃复合材料等。技术综合化、复合化程度大大提升,也是综合装备制造业的典型特点。针对生产新材料而创新开发采用诸如大尺寸、高真空、高温度、气氛精确控制等技术的专业热工装备是行业发展趋势,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一体化的智能化、集成化控制技术均应用到热工装备上。
为适应市场产品竞争逐步转向中高端方向,公司启动了一批产业升级项目。随着铜板带芜湖事业部二带二期、三带技改、特钢产品转型等项目的逐步完成并投入使用,公司的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品定位也持续上升。此外,为加大推进铜合金板带产品升级、产能置换及智能化改造项目的实施进度,公司新增清远楚江作为“广东生产基地”的实施主体,目前该项目已经进行实施过程中,预计在2019年年底全面达产,达产后将整体提升公司的产品结构和档次,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业绩高增长将持续。2018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09亿元,同比增长38.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7%。公司同时预告了2018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00万元至25,000万元,同比增长16.04%至45.05%,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金属基础材料行业、装备及新材料行业产品产销规模持续增长;以及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持续优化金属基础材料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产品比例,产品附加值增加。
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资源节约型先进材料制造企业。公司目标是将高精度铜合金板带材打造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未来做到规模全球第一、品质一流,产品品种组合齐全。与此同时,公司将继续推进先进基础材料的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盈利空间,加快募投项目实施进度,此外,公司还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新材料产业化进程。预计公司18-2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4元,0.57,0.66元。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技术研发风险、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风险等